1933年的花炮訂單,能看懂我就服了你!
發布時間:2017-10-31 點擊次數:2029
本文圖片與部分文字來源于微信公眾號《國焰生花》
1933年深秋之夜,在千年古城瀏陽的邱家大屋,從一偏房中還透出一點亮光,一老者戴著眼鏡在燈下輕聲讀著一封來自上海的的信函,“貴友文波翁不棄,略備股本千元,在滬共圖編爆一業,實符心愿”,“圖謀此業,上下均須兩便,無掣肘之虞”等。老者看完便鋪開信紙回復滬人合作經營鞭炮事宜。這是一封來自上海要求與瀏陽花炮商人合作的信札,它的發現見證了時代之商業繁榮。
煙花爆竹從1400年前走來,經歷了無數歲月,在沒有電話、手機、QQ等現代化通信手段的時代,往來通商主要以信函為主,一封信函通常需要半個月甚至更久才能收到。那么當時的煙花爆竹是如何走出瀏陽,發往全國各地的呢?
訂單上的數字,年輕一輩的人們可能認識不多了,以前的煙花爆竹的叫法、品名與現在也區別較大,那么“皮紅加花”是什么呢?“全紅加花”又是什么呢?
答案征集:把你的答案寫下來一起探討!
上一篇:第一篇 下一篇:最后一篇